24小时热点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24小时热点 > 正文

托起山城新市民的“宜居梦”

更新时间:2023-12-25 07:14:11点击次数:9045次字号:T|T

住房事关民生福祉,彰显着城市的温度,也承载着新市民、青年人的宜居梦想。为解决城市新市民的“后顾之忧”、让更多新市民安居乐业,重庆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精心指导下,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在盘活存量资产、多渠道筹集房源、促进多主体供给、多举措建设制度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解决新市民阶段性住房困难,多层次满足新市民住房租赁需求,让更多新市民、青年人“住有宜居”,安心生活、学习和工作。

盘活存量资产 多渠道筹集房源

对于许多来重庆奋斗的新市民和青年人来说,拥有一个适合且稳定的住所,是他们的基本需求。重庆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正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居住愿望,让城市更有温度。

12月18日,从浙江来到重庆工作的周莹,正在位于重庆江北区大石坝的建融家园·大庆村青年公寓一层的图书角惬意地看着书。她告诉记者,她租住的单间配套房间就在6楼。“住在这里,不仅安全、洁净,而且配套设施齐备,公寓管家的服务也很贴心,感觉很方便很舒服,能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和家的温暖。”周莹笑着说。

大庆村青年公寓是将原有闲置的国有资产盘活,“梳妆”成286套精装修公寓,面向无房新市民、青年人出租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青年公寓以小户型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住房租金。青年公寓的一层为公共服务区域,设有青年社区图书角、会客厅等,营造了良好的社交氛围及居住环境,给青年人带来了“居住+生活+社交”的新体验。

周莹说:“我喜欢这里,也喜欢这座有温度的城市,我会一直在这里生活。”“城盛民,民亦爱城”,双向奔赴,让山城越来越和谐宜居。

大庆村青年公寓是重庆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积极解决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的一个缩影。

随着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新市民、青年人对职住平衡、居住品质有了新需求,但常常面临“租房难、租住偏、条件良莠不齐”等难题。

据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自2021年以来,重庆以“存量盘活为主、适当新建为辅”为发展思路,优先利用企事业单位存量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房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围绕“一点四区”布局,即在轨道交通站点和商业商务区、产业园区、校区、院区(医院)及周边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据悉,重庆按照“以人定房、以房定租、精准匹配”的思路,有序推进盘活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市场租赁住房统筹使用。为缓解中心城区新市民、青年人租房难、租好房更难的问题,中心城区各区、开发区积极试点探索存量房屋盘活、打造住房租赁精品工程等,通过盘活利用、改造提升、新建配建等方式,不断满足新市民、青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租房需求,走出了一条“租房可负担、运营可持续、城市有提升”的新路子。

激发市场活力 促进多主体供给

记者采访发现,为激发市场活力,重庆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明确的支持政策,充分听取园区企业、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市场主体意见建议,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通过明确土地出让价款分期收取、市级财政资金奖补、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将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认定标准放宽到经营租赁住房500套(间)以上,扩大税收优惠覆盖面;通过动员金融机构对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减轻企业融资压力等方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九龙意库壹间公寓位于重庆九龙坡区科园二路,以前是闲置厂区。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会资本以完善生活功能、构造青年居住新模式为目标,为新市民、青年人提供便捷、精致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服务,通过腾退低效产业、改造既有建筑和落实水、电费执行民用价格等措施,不但解决了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难问题,还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让他们实现了真正的高质量宜居。

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重庆不仅盘活存量房源,科学规划合理配建项目,还将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与城市更新行动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探索。通过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棚户区改造工作机制、政策措施、资金支持有机融合,探索“保障性租赁住房+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产业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安居”等模式,积极有效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的租房需求。

记者采访发现,重庆在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过程中,引导相关企业组建了产业联盟,凝聚发展的合力。同时,重庆积极支持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大住房租赁业务投入力度,引导企业从单一的“开发销售”向“租购并举”模式转变,累计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37家;推动租赁运营、设计施工、智能设备、家用电器、金融机构等行业探索创新合作模式,组织26家住房租赁龙头企业及产业上下游企业组建重庆市住房租赁产业联盟,推动住房租赁行业实现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改善租住体验 多渠道保障资源共享

实现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有效供应,必须聚焦不同群体的租赁需求。为此,重庆积极构建多渠道资源保障供应体系。

为引才聚才,重庆积极实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将人才公寓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享受优惠政策,推动多渠道保障资源共享,建设人才公寓及其配套基础设施,让人才“住有宜居”。截至11月底,重庆新增筹集人才公寓10309套,累计筹集人才公寓6万套。

在人才安居保障工程中,重庆将人才安居目标任务分解到区县,并纳入区县综合绩效考核内容。同时,明确房源品质,要求人才公寓合理配置大、中、小多种户型,配置家具家电,达到拎包入住的条件。

例如,重庆渝中区探索“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安居”发展模式,引导企业在人才聚集地“重庆国际商务区”打造“重庆天地B13”精品人才公寓约1400余套。项目设置30平方米至56平方米三种一居室公寓房型,室内家具家电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室外设有运动休闲、图书阅览、商业服务等功能区域,可满足入住人才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受到各类人才青睐,形成人才安居、企业乐投的双赢局面。

VIVO重庆生产基地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是重庆南岸区已投用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中建筑面积最大的项目,为社会提供了保障性租赁住房1449间,为南岸区茶园工业园企业提供稳定、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了职住平衡。重庆市南岸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按照相关政策,积极协调该项目享受民用水电优惠政策,并按5000元/套的标准,发放项目补助资金724.5万元。后续,企业还可享受银行低息贷款、增值税、房产税等优惠政策。

重庆市还强化指导保障性租赁住房运营服务企业制定配套服务标准,通过完善服务功能,紧密衔接商贸、娱乐、医疗、教育、餐饮等业态,完善便利店、健身房、图书室、会客娱乐等生活场景,积极引导服务企业定期组织社交文体活动,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大力提倡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配套智能门锁、人脸识别门禁、远程楼宇监控系统等,提高租住安全性。据了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对重庆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满意度和租住满意度分别达87%、94.5%,真正实现了租得放心、住得舒心。重庆市保障性租赁住房“中山四路83号项目”作为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示范项目,入选“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

积极探索试点 多举措建设制度体系

在制度建设方面,重庆按照“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为主要目标,以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为主要出发点,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实现新市民、青年人“住有宜居”。

2022年1月,重庆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在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明确了支持政策。在此基础上,重庆市级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制定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装修标准、项目认定流程、准入退出办法、水电气价格等实施细则,形成“1+N”的政策体系。同时,各部门加强政策协同,构建审批绿色通道,以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为重要抓手,兑现税收优惠、配套费减免、执行民用水电气价格等优惠,各项政策均落地落实。

2023年,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与市财政局制定了《重庆市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符合要求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进行补助。

据了解,重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在财政“补”、税费“减”、金融“扶”等系列政策组合拳支持下,累计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6.4万套(间),实现了新市民、青年人有得租、体验好。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正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及棚户区改造有机结合,进一步提供多元化的租赁住房,努力让更多新市民、青年人“住有宜居”,提升新市民、青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3.12.22 记者 陈斌

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