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热门标签 > 正文

苏州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新路径

更新时间:2022-06-20 07:21:49点击次数:11580次字号:T|T

自2015年开始,江苏省苏州市开展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模式。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已启动901个行政村12805个自然村超过60万户的垃圾分类工作,厨余垃圾收运日常平均扫码率超过80%。其中,常熟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完成22个省级全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镇建设工作,农村地区垃圾治理工作逐步从“垃圾入桶”向“垃圾分类”精细化迈进。

健全保障机制

苏州市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各类保障机制,支持鼓励各地按照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探索符合地区实际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模式,加快培育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苏州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现场推进会,将这项工作列入市委城乡一体化重点工作和市政府实事项目内容。市人大、市政协聚焦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积极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工作“鼓与呼”。市城市管理局作为牵头单位,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推进小组,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局重点督查工作内容。

2018年以来,苏州市已累计获得省级财政奖补资金2200万元。此外,当地自2017年起每年安排15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对各地开展工作进行奖补,先后制定出台相关工作办法、试点工作方案、管理考核办法等,规范设施建设技术标准,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工作纳入全市村庄环境长效管理考核。

苏州市要求各地每月按时报送工作开展情况,并据此开展督查行动,编发督查通报。各地主管部门定期开展专项检查,进行业务指导,督促问题整改。

探索运行模式

苏州市按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收运、分类处置以及就地无害化减量化、垃圾资源化、运行信息化、管理常态化总体要求,开展源头分类收集工作,以镇或村为单位,建设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就地将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为有机肥料,实现农业循环再利用。

当地将垃圾分成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向每户发放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并在村庄合理位置设置集中收集点。村民将厨余垃圾收集入桶、放置门外,由收运人员上门收集和统计,统一送至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进行就地堆肥处置。可回收物进入供销社资源再生利用系统进行资源化处置。有害垃圾进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由具有资质的企业实施无害化处置。通过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农业生态园、劳务合作社合作,苏州市逐步探索出了多种适合农村实际的有机肥管理模式。

建立管理体系

在推动过程中,苏州市及时总结经验、优化流程,从点到面逐步扩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范围,同时加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日常管理措施,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常态长效。

今年年初,苏州市对照下达各地年度工作任务,落实对各地的责任目标考核。各地各级政府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落实,建立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苏州市还指导各地建立完善分类投放体系,逐步提高村民分类投放准确率。行政村(社区)确定专人上门收集厨余垃圾,使用专用车辆收运,并将统计信息上传至管理平台。近年来,当地先后探索出张家港市“蚯蚓养殖”、常熟市蔬菜基地“液体肥料”、太仓市“二次分拣处置,有机肥企业深加工”、吴中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置”等多种模式。

为提升城乡垃圾收运体系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苏州市本级建立完善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监管平台并覆盖各地,通过运用物联网、二维码等技术与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置全过程监管,掌握垃圾分类收集、收运、处置等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当地创新开展行政村垃圾分类达标率评估,在全省首创第三方每月考核评价,构建“每日信息化监管、每月第三方考核、每季度市级督查”的高效化考核体系,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同时探索创新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实施“分类得积分,积分换农产品、日用品或有机肥”方式,提高群众参与分类的积极性,引导树立“谁分类、谁光荣,谁分类、谁受益”的良好风尚。

苏州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青松表示,在探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该市将继续扎实统筹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工作,力争取得更大突破和更好成效。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2.06.17 记者 龚后雨 通讯员 李寅